内网登录
您好,超级管理员! 进入后台
怀念旧版 | 校史馆 | 网站导航
栏目列表  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>艺教特色>>艺术名家>>文章内容
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荆浩
发布时间:2024-04-26   点击:   来源:本站原创   录入者:网站管理员

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荆浩


荆浩(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)

     荆浩 ,河内沁水(今山西省沁水县)人。中国五代后梁画家,字浩然,河内沁水(今山西省沁水县)人。生卒年不详,主要活动于9世纪至10世纪上半叶。荆浩工诗文,通经史。因唐末、五代中原一带战乱频繁,政局动荡,他遂绝意仕进,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,自号洪谷子。据其所著《笔法记》记载,太行山洪谷深处,风景佳胜,有无数的古松挂岸盘溪、披苔裂石,使他为之惊异,遂携带纸笔,进行写生,凡数万本,方如其真。可见他擅长画山水树石,是与他隐居深山的生活和师法造化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。他也能画壁画,据北宋刘道醇《五代名画补遗》记载,他还曾在后梁的京城(今河南省开封市)双林寺院画过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,颇受称誉。

  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,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。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,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;吴道子笔胜于像,亦恨无墨;项容用墨独得玄门,用笔全无其骨;只有张璪笔墨积微,真思卓然,不贵五彩,得到他的肯定。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,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,舍短用长,加以发展,自谓:吴道子有笔而无墨,项容有墨而无笔,吾将采二子之所长,成一家之体(《笔法记》)。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,皴染兼备,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。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,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,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,溪泉坡岸,并点缀村楼桥杓,间或穿插人物活动,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,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。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,奠定了稍后由关仝、李成、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,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。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,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,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。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,元代汤垕在《画鉴》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

  荆浩的山水画传世作品仅有《匡庐图》。画上宋人原题为荆浩真迹神品。后因元代柯九思在画上题诗,发挥想像,其中有瀑流飞下三千尺,写出庐山五老峰之句,此后鉴藏家遂径以匡庐命之,实则未必是作者原意。

  据宋人记载,荆浩曾撰有《山水诀》1卷,为宫廷秘阁所藏。现今流传的《笔法记》(宋代陈振孙《书录解 题》中称此文为《山水受笔法》,明代王世贞编《王氏画苑》中又注明一名《画山水录》)一直相传为荆浩所著。
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 

匡庐图

 


 

松壑会琴图轴

 


 

雪景山水图

 

 


 

西山归棹图轴 


关闭窗口
打印文档
附件:
     
    账号登录
   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?
     
    主办单位: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    京ICP证000000号
    地址: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阳光路 邮编:213004
    技术支持: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   访问统计